用“地儿菜”做饺子馅,在安庆最平常不过

羊年正月初十晚上,因为在外地读大学的孙女儿即将返校,家住菱湖公园附近的老退休工人吴丽霞一家人春节最后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晚饭即将终了,媳妇端上桌的一盘荠菜饺子勾起了所有人的无限回忆。
荠菜伴她成长
家里最年长的吴丽霞是20世纪40年代生人,活过大半辈子的她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她的童年里少不了荠菜等野菜的陪伴。她说,老安庆人把荠菜称作为地儿菜,鲜有叫作荠菜的。大概是因为地儿菜的生命力顽强,山坡河边,田头地脑,房前屋后,乃至砖缝石隙,凡是有泥土的地方,都能发现它的身影,便有了地儿菜的俗名。
“小时候的农田多,尤其是田埂上,遍地都是地儿菜,我母亲就常用地儿菜给我们这些孩子做地儿菜粑。我从6、7岁时起就开始吃,一直吃了十几年。”吴丽霞说,她母亲先去田埂上用剪子挖地儿菜,回家洗净后用开水浸泡,再用刀剁碎了和磨好的米粉混在一起做粑。“地儿菜香,做粑更是好吃,但那个时候做粑费工夫,现在日子好了,想吃粑也简单多了,在超市里就能买到米粉,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城市里的农田没了,地儿菜也就吃得少了。”吴丽霞感叹道。
最爱地儿菜饺子
让儿子汪束杰陷入回忆的则是这一盘随着时代发展也逐步“进化”的地儿菜饺子。今年刚50周岁的汪束杰童年也是在农田里度过的,给他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奶奶做的地儿菜粑,而是母亲吴丽霞包的地儿菜饺子。他说,“大约70年代末以后饺子才慢慢进入到普通人的生活,那个时候能吃上一顿饺子非常难,因为做饺子复杂,每年才得以吃到回把。”汪束杰说,他的记忆中,最开始吃的是只有地儿菜的菜饺,那时候,他最期待的是母亲带着他去田里挖地儿菜回家包饺子。后来随着条件逐步改善,老百姓渐渐买得起猪肉,母亲就自己在家包饺子,揉面团、和饺子馅、擀面皮,在饺子馅里加肉,忙活了一上午才吃到一顿饺子,现如今,想吃地儿菜饺子就容易多了,根本不用自己动手,直接上饭店就能吃到。
珍惜今天的不易生活
看着奶奶和妈妈包得这一大盘地儿菜饺子,耳边听着奶奶和爸爸讲的故事,孙女儿汪琳则想起她小时候学的一篇语文课文《挖荠菜》,文章的作者字里行间里表达出对荠菜的深厚感情。汪琳想,是父辈们几十年来的辛苦拼搏,才换来了今天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而旧社会的痛苦,新社会的发展进步,却永远铭刻在父母一辈的心里。“奶奶和爸爸讲地儿菜的故事,一定是希望我们这些从小没有吃过苦的孩子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苦难,要珍惜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正如《挖荠菜》文中结尾所说,“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莱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一盘荠菜饺子让这一家人回忆起生活的苦与甜,吃荠菜不仅仅是品尝美食,也让人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相关新闻
- 新春记者行:古稀老人义务植绿十余载(2015-3-12 20:34:07)
- 新宜免费专线公交司机杨志达 一个人一台车(2015-3-12 20:33:53)
- 岳西入选国家首批光伏扶贫试点县(2015-3-12 20:33:33)
- 2015年全市燃气安全检查已开始(2015-3-12 20:32:34)
- 晚婚的多 离婚的也不少 闪婚闪离现象日益(2015-3-12 20:32:17)
- 春天野菜丰富 市民热衷挖地儿菜(2015-3-12 20:31:41)
- 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2015-3-12 20:31:27)
- 赵松华:长岭村的热心人(2015-3-12 20:31:14)
- 华中社区近30人 参加预防禽流感讲座(2015-3-11 16:53:38)
- 积极宣传 推动落实“三项制度”(2015-3-11 16:53:26)
更多新闻排行
新闻推荐
- 年内岳武高速将全线通车
- 宿松警方春节破获一起重大故意杀人案
- 七旬退休老教师因病去世 遵其遗愿家人含泪
- 血汗钱被拖欠 “债务人”推诿
- 招聘会上为何存在“有事没人干”、“有人
- 长江安庆段17万余人安全过江
- 曹斌——— 望江民间打鼓书非遗传承人
- “酒疯子”拦路打人
- 潜山县“创业之星”陈娇 开办网店卖家乡土
- 多项举措 保证居民喝上“放心水”
- 社区“雷锋”情暖孤寡老人
- 虫草类保健食品开展专项检查
- 解读“五险一金”之个人身份如何参加社会
- 安庆市组织动员2000余名农技人员服务基层
- 临时身份证需要归还吗?
- 昨晨江面 突起浓雾
- 解读“五险一金”之失业保险:帮助失业者
- 黄梅戏艺术剧院携大戏赴怀宁公演 一饱戏迷
- 元宵节鲜花市场“升温”
- 新生儿如何办理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