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医疗体制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老百姓看不起病。卫生部前不久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经济原因,全国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应住院而不住院。国家发改委官员也同时坦承,百姓个人负担医药费用比例过大,全国40%的城镇居民、72%的农村居民看病需要自掏腰包,而个人医疗支出比重还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 近年来医疗费用持续的畸形增长,已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更有不少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作为一项攸关13亿人口生老病死的民生大计,医疗改革之路20年来越走越难。连发17道药品降价令却不能缓解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对于此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说法和“九成民众不满意”的民间调查,这一说法虽然不够全面和客观,但是“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久久不能解决,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怀疑中抱怨医疗改革走错了方向。私立医院办成了“贵族医院”,公立医院戴着“免税”的帽子向金钱折腰,大量的医疗资源被少数人占用。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就医之痛的社会中低收入者,越来越感到困惑和受伤,而最近发生的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更是引起轰动,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医疗卫生领域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东西,就是专业权力,在医疗方面病人和医生是无法平等谈判的,医生让你开刀你就得开刀,不象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是可以讨价还价,再加上消费者的偏好和选择会使市场的价格逐渐趋于合理,市场的好处在医疗这个领域里几乎就体现不出来。医改的最大障碍不是资金也不是人才,而是既得集团的利益。那些赚钱的药厂、医院还有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他们对整个医疗体制的影响非常大,有点类似于处在垄断的地位上。如果不能够突破这个障碍,所有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现在从上到下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说明改变医疗体制改革的认识已经基本统一,医疗体制改革如何改,首先就要从体制源头入手,改变医疗服务基本由公立机构垄断的局面,实行监管分离。在保证疾病防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提下,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门坎要降低,政府部门对公立医院的人、财、物的管制要理顺,只在技术和安全性上保留必要的审批,加强监管。在税收、人才、融资、引进设备、政府补贴、项目申报等具体操作环节上松绑,为民营和公立医院打造一个公平的政策平台。通过民营和公立医院的竞争,再加上政府职能部门对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调控,来解决医疗卫生领域的专业权力给病人和医生造成的不平等,降低城乡居民的医疗费用。
其次要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构建以社区卫生为基础、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加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巩固和完善县、乡、村3级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继续组织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农村工作。归根结底,目的就是要使“患者有其医”,让平民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因此,新一轮医改能不能成功,取决于能不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的利益。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引用了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的一句话:“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道理也是一样。市场往往关注的是“富人的经济学”,政府关注的则是“穷人的经济学”。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需要政府强化而不是弱化其为百姓提供医疗保障的角色意识,从而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老百姓如果发生困难,政府出面保护,对老百姓的健康全面负责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政府应该本着“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保障绝大多数人看得起病,更有责任建立起医疗救助体系,逐渐惠及少数特困人群。
温总理曾说过一句话:“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每一个中国公民都不会因没钱看病而发愁。”这句朴素的话,饱含了总理胸怀人民疾苦的感人情怀。可是,这样的梦想何时才能实现呢?何时农民不再因没钱看病而发愁?新一轮医改能否“医治”好过去遗留下来的“伤痛”?能否让“绝大多数人看得起病”?人们翘首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