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7人的松散团伙在10年时间里从巴基斯坦走私900余支枪支,非法获利230多万元,这些枪支大多从青海流向全国各地,不但制造了新中国最大的跨国涉枪案,也使由来已久的青海枪患问题再次引起世人关注。2005年10月13日,青海省海东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 “依维柯”上查获80支手枪
2004年3月3日13时许,新疆反恐部门、喀什海关缉私分局、喀什地区公安局等单位根据掌握的线索,在新疆阿图什市格达良乡截获一辆依维柯客货两用车,查获从巴基斯坦偷运入境的仿五四式手枪80支,当场扣留犯罪嫌疑人李智。李智,汉族,喀什人,边贸司机。经审查,李智供述了从1995年起,利用出入境货物运输的便利,伙同喀什人马麒、马泽英等人多次从巴基斯坦购买枪支,并非法运输倒卖至青海、甘肃、西藏、四川等省区的情况。据供述,涉案枪支900余支,参与人员几十人。
案情重大,喀什地区公安局立刻将案情上报。新疆公安机关领导闻讯,高度重视此案,并在第一时间将案情上报中央和公安部。
这一重大案件立时引起了中央政法委、公安部及涉案各省、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公安部将该案列为2004年部级督办案件。由于此案时间长,作案人数多,非法运输、买卖枪支的数量大,又牵扯境外的人员,侦破工作难度极大。为此,2004年7月6日,公安部常务副部长田期玉专门主持召开了该案的专案工作会议。会上,公安部决定将此案称之为“3·03” 案,由于这些枪支大多流向青海,公安部同时决定将案件由新疆自治区公安厅移交青海省公安厅侦办。同年8月4日,青海省公安厅开始并案侦查,成立了以主管刑侦的副厅长任三动为组长的专案组。
青海省公安厅专案组成立后,专门从青海省、(地)市、(区)县三级公安机关抽调了20名精通业务、经验丰富、单兵作战能力强的民警开展工作。接着,专案组根据李智的供述,顺藤摸瓜,以抓捕5个主要在逃犯罪嫌疑人为重点,全面深入地展开工作。
之后,“3·03”案的大规模追捕工作在几个省区同时开展。截至2004年8月8日,根据犯罪嫌疑人提供的线索,专案组在青海省武警总队西宁支队的配合下,历经近40个小时,长途跋涉2500多公里,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收缴仿五四式手枪1支,仿六四式手枪1支,拼装五六式冲锋枪1支及大量子弹。
10月3日,根据公安部的统一安排部署,西藏、青海两省区密切配合,再次联合采取行动,将正在西宁市进行枪支交易的3名犯罪嫌疑人抓获,缴获枪支24支。10月17日,经多次教育,在逃犯罪嫌疑人马先俊的家属主动向公安机关上交仿五四式手枪25支;11月30日,主要涉案在逃犯罪嫌疑人马启龙被抓获。此后,据警方调查和犯罪嫌疑人供述,青海省公安厅又缴获各类枪支300余支。
 资料图片:青海西宁警方近2005年5月破获一起特大制贩手枪案件
 资料图片:2005年10月13日,一起特大跨国涉枪案在青海海东法院一审宣判
 资料图片:2005年1月,成都警方成功破获了一起贩卖枪支案件
暴利使枪贩频频冒险
经查,“3·03”案中,犯罪嫌疑人在巴基斯坦用400元人民币就可购得一支枪,走私入境后,每支就能涨到5000元,最终到购枪人手中时,每支枪的价格最高可暴涨至1万元。正是高额利润的回报,诱使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跨国贩枪。 喀什人马生辉就受到了这样的诱惑。他在巴基斯坦上大学期间,结识了一名外号叫“恰恰”的武器商。在金钱的诱惑下,他开始跨国贩枪。
1995年,马生辉与同是喀什人的马麒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市从“恰恰”手中购买了仿五四式手枪20支,经用拜毯包裹后交给同伙张义明运回新疆喀什,马生辉与马麒回到喀什后,将枪支带至西宁市,接着,马麒将手枪以每支500多元的价格卖给当地人马启龙。然后,这些枪又从西宁流向全国各地。
1997年,马麒又找到同乡马先俊(另案处理),经预谋,前往巴基斯坦购买仿五四式手枪28支,交给李智运回国内。两个月以后,马麒及马先俊回到喀什将枪支卖给他人。
不久,马麒出资3万元,派人携款到巴基斯坦白沙瓦市找到“恰恰”,以每支600元的价格购买了30支枪,由李智运回国内。枪支运回西宁市后,马麒将其中20支枪以每支5500元的价格卖给了青海人马先录,另10支卖给了青海人李成英。
没过多久,马麒又伙同他人贩运30支手枪到西宁出手。这些枪同样从青海流向全国。
贩枪的队伍越来越大。1998年,马生辉前往巴基斯坦,以每支800元的价格购买仿五四式手枪40支,以“雷达”手表名义交给边贸司机托合提·米吉提运回国内,付给他运费100美元。此后,马生辉又到巴基斯坦购买仿五四式手枪40支,仍以“雷达”手表名义交给托合提·米吉提运回国内,并将运费增加到1万元。
2000年,托合提·米吉提从巴基斯坦另外一个枪贩苏坦江处将40支仿五四式手枪运回喀什,与马生辉联系后送往乌鲁木齐市卖掉。
2001年9月,由苏坦江组织货源,李智把40支手枪藏进经过加工的油箱里,运回国内,获运费2.5万元。
……
利益的驱使、金钱的诱惑和一次次贩枪的成功,使不法分子更加猖狂,贩枪的数量越来越多,贩枪次数更加频繁。
2003年12月,李智从巴基斯坦苏坦江处运回仿五四手枪45支,用自己的双排座依维柯轿车运往西宁后以10万元卖给当地人张国明,张国明又以18万元的价格转卖给马生辉。2004年春节时,李智又将80支仿五四式手枪从巴基斯坦运回喀什,打算与张国明联系后,运往西宁。这一次,枪贩子们终于栽了,他们在途经新疆伽师县时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警方查获,仿五四式手枪80支被当场缴获。
枪贩子受到严惩
青海省公安厅侦查终结“3·03”枪案后,将案卷移送至青海省人民检察院。2004年12月8日,青海省人民检察院指定青海省人民检察院海东地区分院对“3·03”枪案审查起诉。
海东分院经依法审查查明:1995年至2004年间,犯罪嫌疑人马泽英、马麒、李智、马生辉、托合提·米吉提等17人无视国法,非法买卖和运输枪支915支,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犯罪嫌疑人马泽英还从青海某地购买枪支零部件1556件,组装成枪支后流向全国。因此,犯罪嫌疑人马泽英、李智等人参与非法买卖、运输枪支,情节严重,应以非法买卖、运输枪支罪追究刑事责任。
2005年7月27日,青海省人民检察院海东分院依法向海东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8月23日,海东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被告人马泽英等为首的跨国涉枪大案。
由于该案属特大跨国涉枪案,犯罪嫌疑人多、涉案枪支多,社会影响大,为确保案件的顺利审结,海东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抽调了辖区6县法院的法警36名,武警海东支队战士40名,公安民警40名,协助进行安全警戒、押解等工作,抽调警用车24辆。
2005年10月13日,经过审理,青海省海东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新中国最大的跨国涉枪案进行了一审宣判。法院认为,被告人马泽英、马麒、李智、马生辉等14名被告人无视国法,以非法牟利为目的,进行非法买卖、运输枪支活动,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其中,被告人马生辉犯罪情节严重,本应从严惩处,但鉴于其有重大立功表现,从轻处理。一审判决被告人马泽英、马麒、李智等人因犯非法买卖、运输枪支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人马生辉等4人因犯非法买卖、运输枪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人托合提·米吉提因犯非法买卖枪支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其他6名被告人被分别判处相应有期徒刑。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马麒、李智等不服,提出了上诉。
青海枪患贻害全国
“3·03”涉枪案中,从外国走私入境的枪支大多都是经青海流向全国,涉案被告人还从青海当地购买枪支零部件,组装成枪支后再从青海流向全国。这些流入社会的枪支一旦被用来犯罪,影响恶劣。因此,这种源自青海的枪患已经贻害全国。
其实,青海非法制贩枪支问题由来已久。据青海省刑警总队透露,青海省公安机关的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以来,青海省共侦破各类非法制贩枪支案件60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90多人,缴获各类枪支1300多支,子弹113万多发,枪支零部件4500多件。目前全国有十多个省、市(区)均发现有青海流出的枪支,有的已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作案工具,打死、打伤群众,甚至威胁到公安民警的生命安全。
虽然历年来青海各级公安机关组织和开展了多次打击制贩枪支犯罪专项整治行动,制贩枪支违法犯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是,由于受暴利驱使等原因,青海枪患问题仍没有彻底根治。
如2003年西宁市公安局城西分局破获的“9·29”特大贩枪案,一次性缴获军用五六式冲锋枪零部件150套;2002年西宁市公安局破获的“6·24”特大非法运输枪支案,一次性缴获自制手枪53支。
枪患缘何屡打不绝?据了解,自上世纪90年代青海省出现制贩枪支犯罪活动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一直对此高度重视,青海警方更是不遗余力,始终保持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但是近年青海制贩枪支犯罪活动反而出现了蔓延、升级的势头。究其原因,在于整治枪患没有切实实行综合治理,堵源截流。
首先,制贩枪支成本低,利润高,诱使不法分子宁可判上几年刑,也要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法律缺失也造成打击不力。据介绍,我国刑法规定,非法持有枪支是指不符合配备、配置枪支、弹药条件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持有枪支弹药的行为。在侦查中,有的犯罪嫌疑人随身携带十几支枪支或大量弹药,有明显的买卖枪支牟取暴利的目的,并且本人也作出了非法买卖枪支弹药的有罪供述,但因找不到其他证据,在审判阶段,只能以非法持有枪支罪量刑,难以对此类犯罪产生震慑。
此外,警力、财力不足,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也制约了缉枪工作。作为青海枪患重灾区的化隆县,县委、县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给予缉枪工作一定支持,公安部和省公安厅每年也对化隆县缉枪工作给予一定经费补助,但有限的经费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保障工作的正常和深入开展,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青海省公安机关和有关专家也认为,青海省制贩枪支犯罪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打击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而综合治理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治本之策。
有专家认为,治理青海枪患应先治贫。在加大整治枪患的同时,重点加大对化隆县等重点地区的扶贫工作力度,帮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从根本上解决枪患问题。
此外,专家还建议,应加强缉枪队伍的软、硬件建设,加大打击力度。在枪患重点地区建立专职缉枪队伍,专司打击非法制贩枪支犯罪职能,选配素质好、业务精、战斗力强的民警从事缉枪工作。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奖励机制,国家和青海省应为打击非法制贩枪支犯罪列支专项经费,为彻底治理枪患提供物质保障;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公安民警打击非法制贩枪支犯罪的积极性。另外,要加强省际间合作,加强铁路、公路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堵源截流,彻底切断制贩枪支的运输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