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市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多渠道拓宽就业空间,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多年全面并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我市被列为全国百家社区就业重点联系的城市,并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再就业工作先进市。目前,我市已初步建成城乡并重、生动和谐的大就业格局,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强化平台建设,将就业服务延伸到乡镇、社区。我市早在2000年就着力打造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由政府出政策、出资金,组建专业队伍。目前,已建成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182个,工作站174个,基层专管员已达894人。通过平台狠抓政策落实,开发公益性岗位,市区495名特困人员全部得到托底安置。 建立优惠政策支撑体系。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把小额担保贷款做为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的重点,并积极开展诚信社区建设,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为基础,建立诚信社区信用担保机制。与此同时,还积极启动小企业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截至2006年3月,全市累计筹措担保资金1100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72笔,计2140万元;向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2笔,计150万元。目前,我市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速度和发放总量在全省位居前列。 加大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按照"新三化"要求,我市积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不断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全市已建成劳动力市场11个,为劳动力资源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市职业介绍中心举办招聘活动138场,组织进场招聘单位3316家,提供岗位41064个,求职登记39135人次。新增劳务派遣1024人,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出现了供需两旺的新局面。 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就业总量扩张机制。就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是就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是稳定就业、提高就业的技术含量的基础,我市大力实施劳动力培训计划,精心打造"蓝领基地",将人口大市转化为人力资源大市。按照"针对性、适用性、有效性"原则,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其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去年仅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就举行再就业培训班56 期(次),共培训、鉴定、职业中专招生等总人数4974人。 统筹城乡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我市是农业大市,农村就业压力较大。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我市劳务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目前,我市劳务输出的基础和体系得到了夯实和健全。在组建就业保障事务所的基础上,实施了村级劳务信息员制度,并在全省率先建立起一支1600余名村级信息员队伍,形成了劳务输出四级工作体系;积极发展订单培训,推行"面向市场、定向培训、突出技能、长短结合"的培训模式,全年经培训输出人数可达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三分之一以上。同时,注重做好输出与输入对接,已先后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劳动保障部门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拓宽了劳务输出渠道。为做好跟踪服务,维护民工权益,目前已建立48个驻外劳务输出服务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