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江师傅正指导年轻人制作盆景。

图二:虽然是老师傅,仍坚持参加劳动。

图三:坚持学习花木盆景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
张建中/文 黄有安/图
莲湖公园花木组组长江启斌可算得上是位盆景艺术大师,当你走进莲湖公园盆景园,仿佛徜徉在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枝片如云、疏密有致的榔榆,古奇雅致的榕树,虬枝苍劲、龙蛇惊走的松柏,让你领略到的不是一草一木,而是“一木则古树参天,一石则太华千寻”的艺术享受。 江启斌年届花甲,24岁时拜徽派盆景艺术大师江俊鸿为师,潜心钻研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艺术。30多年的苦练,使他深得徽派盆景艺术的精髓,并掌握了徽派盆景的14种棕法及各种造型的制作技艺。这使得他在安庆盆景艺术圈里赢得“妙手回春”的美誉,就是在流派纷呈的省内外也称得上徽派盆景艺术独具面貌的人物。 年轻时的江启斌在师傅的指引下,先从翻盆换土、浇水施肥学起,后又主攻修剪、蟠扎,反复实践,深得要领。1992年,师傅带他到徽派盆景的发源地皖南歙县卖花渔村购回200多株梅桩。从此他更加勤学苦练,他根据梅桩的喜肥、耐旱的习性,按气候变化和发育状况进行控制,把梅桩照料得枝壮叶茂,八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梅花专家陈俊愉来宜讲学时,欣赏到江启斌制作的梅桩盆景也是赞不绝口。 江启斌平时不善言辞,但谈起盆景艺术却头头是道,他认为制作盆景实际上就是创作,盆景与国画之间千丝万缕,新安画风而徽派古桩,所不同的是,盆景以盆为“纸”,以山、水、石、木来“绘”。就这样心领神会,他总结出30多年来制作、鉴赏盆景树桩的六个字:势、老、瘦、大、难、韵,并编成歌诀:姿“势”入神巧天工,龙钟“老”态喜当风,冰肌铁骨“瘦”飘逸,盈天“大”如山谷中,越高“难”度越珍惜,盆里谁知“韵”无穷。 在实践中,他秉承了徽派以棕法蟠扎见长,以制作“游龙弯曲”枝盘为主要特色,但也吸取其他流派的艺术精华,推陈出新,改造了传统的蟠扎手法,推出以剪裁为主,蟠扎为辅,粗扎细剪的手法,创作了《腾飞》大型榆树盆景等一批作品,多次在省级展览中夺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展览时荣获大奖,江启斌在艺术上的成就吸引了众多追随者,自八十年代至今,他在省内外授徒三四十人,身边还聚集着一批盆景艺术爱好者。在传授技艺时,他既重视基本功,又善于启发想象力。他教蟠扎,既授棕法,又教铁丝、铅丝缠绕,使学习者便于掌握传统技巧,又能降低制作难度,同时还比较棕法、金属丝扎法的优劣,对枝干的影响,以便因材施作。在内弯开刀时以往多用横刀法,易于伤筋动骨,切断水份,影响树桩生长,他改用直刀法,顺其脉络,深浅有度,为防止树质大量流失,造成枝干枯死,他借鉴医学手术上的火烫、胶布裹缠等方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江启斌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成了热门话题,种花植竹、盆景根艺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赏心悦目的休闲方式。以前,我们的盆景园、牡丹园处于半封闭状态,今年园领导鼓励我们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不过,我也快退休了,得靠现在的年轻人了!”江启斌指着身边正在认真蟠扎五针松的小何说。而小何说:“我是师傅的关门弟子,师傅言传身教,常说基本功要扎实,学好基本功终身受用。在教蟠扎时,常说制作盆景和做人是一个道理,要顺其自然,在平淡之中寻求美。”听了小何一番话,看着身旁一盆盆充满艺术活力的艺术作品,我们都会心地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