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一种两收”的效应

  ■阅读提示

  “再生稻”,就是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的水稻,“再生稻是一种双收技术,不仅节本增收,而且米质好。”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再生稻种植面积达1.92万亩,规模全省领先,占全省五分之一。此项技术的推广是落实粮食生产节肥、节药、节水的有力举措,为我市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增产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今后,我市将结合“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大力引导规模种植大户开展再生稻种植示范,进一步扩大再生稻种植规模——

 

  “一种两收”,节本增效

  “再生水稻收割后不用播种、栽插,大大节省了人工,减少了肥、药、水等投入。头季稻收割时留茬40厘米左右,割茬高度保持一致,尽量减少收割机对稻桩的碾压”。对于再生稻,已经有好几年种植经验的怀宁县马庙镇乐胜村种粮大户汪永胜有着自己的见解。

  而在桐城市青草镇,安徽凤鸣农业循环经济有限公司流转的3000余亩耕地,2013年开始试种“再生稻”15亩,头季单产558公斤,再生季单产191公斤。今年这家公司的水稻“一种两收”面积扩大到510亩,8月收割时经省里专家组测产,头季平均亩产达615.6公斤,再生季亩产达282.7公斤。

  “一种两收”,这是我市正在大力推广的“水稻+”综合种养模式——再生稻。市种植业管理局总农艺师陈再高介绍,所谓再生稻,就是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的水稻,“再生稻是一种双收技术,不仅节本增收,而且米质好”。

  说起再生稻,望江县长岭镇黄家堰村种植大户金启田同样感慨良多。从2013年就开始种植再生稻的金启田,如今再生稻种植面积扩大到了300亩。他告诉记者,与种植双季稻和“稻—麦”种植模式相比,再生稻的比较效益非常明显。“再生稻不仅增收,而且减少面源污染,提高稻米品质,是一种绿色生产模式。从示范种植情况看,再生稻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稻米品质大幅度提高。”金启田说,相对双季稻,再生稻一种两收,减少了一次栽播过程,栽播及后期管理成本大为降低。同时,相对双季稻,再生稻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60%-70%,更加绿色、更加安全。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12年起,我市在望江等地探索发展再生稻种植,今年我市再生稻种植面积增至1.92万亩,规模全省领先,占全省五分之一,未来三年全市再生稻种植面积将增至10万亩。

  从种植区域上看,面积超过千亩的县有桐城、怀宁、宿松、望江四个。这1.92万亩“一种两收”水稻,头季稻平均亩产598.6公斤,亩产值1336.7元,平均生产成本1185.8元,平均亩收入150.9元。从目前情况看,再生稻平均亩产200公斤以上,按国家最低收购价计算,每亩产值504元以上,扣除生产成本约200元,可获得纯收入300元左右。两季亩产达到800公斤以上,较种植一季稻田块亩增产150公斤以上;较双季稻亩产低100公斤,但纯收入高一些。

  “水稻一种两收,头季一般3月底播种,8月中下旬收获,可避开高温、洪涝等灾害,获得稳定产量。水稻一种两收的产值不算最高,但由于生产成本最少,所以收益最高。”陈再高说,再生季水稻生育期短,一般只有60多天,10月下旬即可收获。利用收获后的稻田种植绿肥、蔬菜、饲草等,可进一步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

  调整结构,稳步推广

  在粮价下行而生产成本、用工成本在上行的背景下,种好“再生稻”是提高种粮效益的可选途径之一。记者了解到“再生稻”生产技术的推广,今年首次被列入安庆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补政策。此项技术的推广是落实粮食生产节肥、节药、节水的有力举措,为我市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增产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年来,我市广大农村地区,一些种植大户为了节约成本、增加收入,种植结构以稻——麦种植模式居多。但因赤霉病重发,以及收获期降雨多,小麦种植风险加大。在怀宁县,一些双季稻区、一季稻温光资源比较富余的地方,为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从2015年起开始推广示范种植再生稻,让再生稻为粮食生产加力。由于这一模式实现稻田一次耕整、育秧和栽插,收获两季稻谷,具有省工、省种、省水、省肥、省药、省秧田等优势,加上农业技术人员手把手示范、面对面指导,今年怀宁县种植再生稻面积远远超过了去年。

  “2015年以来,通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农户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逐年提高,稻——麦种植模式减少,结构优化明显。”怀宁县秀山乡农业站高级农艺师丁邦元表示,作为再生稻,首要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要有再生能力,第二,它的生育期要适中,如果过长,就影响了再生季的生长,如果过短,头一季早稻产量就不能达到理想。头季稻在收割之前大概十天左右,施一次催芽肥,割的时候留茬留到40到50公分,这一点也很重要,如果留矮了以后,把再生芽就割掉了,留高了也不利于它的生长,一般的40到50厘米是最适合的,割掉以后及时上水,再上点尿素,然后再过15天左右,再生芽在开始打苞了,施点钾肥,一亩田大概施10到15斤钾肥。

  “头季机收时碾压面积大,也是目前影响水稻一种两收产量的一个因素。”市种植业管理局总农艺师陈再高则表示,种植大户规模化生产水稻收割只能采用机械,而目前的水稻收割机轮辐较宽,机体较重,在土壤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机收后的稻田约30%稻桩被机轮压伤而不能再生稻苗,或者再生的稻苗不能成穗结实。如果将轮压面积降至10%以下,可以提高再生季稻谷产量25%,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单产可增加50公斤。

  陈再高特别提醒,种植“再生稻”一定要选择温光资源相对丰富、农民种植有积极性的地方,是作为单季稻生产区域的补充,不能盲目过度种植。适宜地区要建立若干个示范片,形成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良好形势。与此同时,农技推广部门要组织开展水稻一种两收品种引进筛选,并多渠道地向广大农户宣传,引导农民科学选种用种。

  今后,我市将结合“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大力引导规模种植大户开展再生稻种植示范,进一步扩大再生稻种植规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