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赋能智慧养老
在老人突发紧急情况时,一键报警,十几秒钟系统响应,不用老年人讲话,社区养老服务站就能知道老年人的住址、姓名、联系方式、既往病史等详细信息,及时联系救护车前往救援,最大程度缩短抢救时间,大大提升救援的精准性。
“互联网+”联通线上线下养老服务资源,“智慧餐台”为老人提供温暖套餐,红外、门磁、烟感、水侵、智能床垫等物联网感知设备接入老人家中,实现居家老人生活环境的实时监测,同时平台可实时动态检测数据,当出现意外情况,可实时发出预警。目前迎江区新河路街道龙狮桥社区46名空巢老年人正享受科技赋能智慧养老待遇。
“目前,他们还在部分空巢老年人家中安装了红外人体移动传感器,监测老年人活动信息。实时传输数据,如发生老人长时未活动,或长时滞留卫生间等情况,则实时发出报警,以保障老人安全。”迎江区民政局汪凌燕说,同时在老年人家庭室内外出入口、冰箱处安装了门磁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监测老人每天是否正常起居,以保障老人独居的安全。
为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迎江区积极探索实践从传统养老向现代化养老转型升级路径,围绕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三个层面,构建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了一座老有所养、医养融合的智慧化养老新区。
“爷爷,智能手环数据显示,您今天的血压有点高,降压片吃了吗?”在怡人堂养老中心,医务人员每天借助“互联网+”技术,“把脉”老人们的身体情况,并给出健康指导意见,切实让入住老人获得了满满的安全感。
怡人堂养老中心是迎江区智慧养老院建设的试点单位,近年来,该养老中心通过信息化平台、智能化应用与智慧化服务相结合,实现管理信息化,服务流程电子化、标准化、智能化;同时,积极建立完善的老人健康数据档案库,为老人健康监控以及就医提供数据支撑,有效实现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
走进养老中心的“智慧房间”,智能化设施随处可见。“你看,我们打造的‘智慧房间’有智能窗帘、智能床垫、语音助手、空气监测仪、烟感报警器等设备。”怡人堂养老中心工作人员说,每个房间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居住环境的实时监测、紧急事件及时推送以及老旧设备的网络互联,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有“质感”。
迎江区在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养老服务供应商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快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一体化建设,提高特殊困难老年群体智能穿戴设备配备覆盖率,创建智慧养老示范街道,为老年群体成功托起最美“夕阳红”。
同时该区对80周岁以上老人给予高龄津贴,8月,发放高龄津贴8192人,共计165.613万元。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低收入老年人提供送餐、家政等居家养老生活照料服务。为全区700多名困难老人提供基本居家养老服务,共兑付资金54.433万元。组织专业社工机构对全区200多名空巢老人每月开展探视服务,了解老人的服务需求并及时提供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主动关怀等服务。2021年上半年支付探视服务资金8.544万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行业,2021年5月申报社会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奖补资金259.955万元,2021年引进社会办养老机构2家,新增床位119张,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资金约240万。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
近日,迎江区龙狮桥社区各网格党支部通过两长走访、qq、单元微信群、日常接待接访等,多渠道搜集民情民意,记好民情账本,构建“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网格”社区治理格局。
迎江区龙狮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多项聚力,打好社区治理“组合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该社区坚持建设“月月听”,让居民群众打开“话匣子”。2021年1月起,社区党委每月组织召开党员群众征求意见会,社区党委汇报社区当前重点工作开展情况、民情民意办结情况,重点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和建议,发动群众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的氛围不仅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还有利于社区把握群众需求脉搏,提供精准有效服务。
当辖区居民如遇突发性事件,有不满情绪,有纠纷矛盾,该社区网格责任人第一时间赶到;对网格内困难家庭、重病人员、高龄独居、孤寡老人、刑释解教人员,党委班子成员分别入户走访,了解现实需求,尽社区所能,为其提供帮扶和救助,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
今年以来,迎江区新河路街道聚焦民政主责主业,社会工作服务站点由嵌入变为融入,在为老服务、儿童服务、特困群体帮扶走访、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志愿服务组织与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与建设方面发力,打造“三社联动”升级版,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切实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该街道与市救助站、区民政局联合成立街道级未成年保护中心,运用社工专业知识,开展四点半课堂、0-3岁早期儿童发展服务、困境儿童支持、亲子与家庭服务等,充实社区儿童之家力量,建立街道、社区两级服务中心,百余名儿童受益。
目前迎江区省级智慧社区试点、“三社联动”“自治项目与特色品牌”“专职网格员队伍建设”等6个市级试点项目顺利推进。围绕创新社区治理、优化社区服务目标,开展区级民政示范项目创建,优选4个乡街6个村(社区)开展试点。深化社区多元善治,微公益创投、“流动办公桌”、“楼前议事会”、“老大爷服务队”等治理手段更加丰富。我区荣获“省级第三批城乡社区协商示范单位”命名。6名社区干部荣获省、市级“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称号。有序推进龙狮桥乡机场社区和滨江街道秦潭湖社区分设工作,提升社区治理服务质效。
兜底民生保障“安全网”
迎江区不断完善低保制度,实行应保尽保,严格落实基层经办人员近亲属备案制度,加大档案整理完善规范工作。按照市局统一安排,将低保、特困和小额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至乡(街道),各乡(街道)实行审核与审批分离,区民政局加强监督指导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业务办理速度。截至8月,城乡低保1964户3276人,累计发放资金1496.38万。加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推进低保领域自查自纠,落实动态调整机制,截至8月,新增低保50户71人,停止低保163户384人。
同时该区深化特困人员兜底保障机制,加强照料探视工作,进一步提高特困救助供养服务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截至8月份,全区共有农村特困供养人员151人,截至8月,发放供养资金79.04万元。城市特困供养人员130人,截至8月,发放供养资金89.698万元。所有城乡特困救助供养人员均已购买2021年度住院护理等保险,保费7.4万,分散特困救助供养人员均和村(居)委会签订了照料协议。实行动态管理,截至8月份,全区新增农村特困供养对象4人,停止8人;新增城市特困供养对象2人,停止5人。
今年迎江区民政局联合区财政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通知》(迎民〔2021〕5号)文件,细化了临时救助对象范围类别、优化审核审批程序、科学制定救助标准,确保筑牢社会救助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截至8月,共拨付各乡街临时救助备用金共66万元;全区实施临时救助284人次,支出救助资金61.57万元。并且先后制定了《迎江区城市困难群众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和《迎江区城市困难群众帮扶工作细则》。通过摸底调查、精准识别,确定了帮扶对象共15户。按照对象户需求,制定了五项需求清单和帮扶手册,延用“五位一体”包保机制。目前已为15户帮扶对象发放首批资金共计30000元,初步缓解了对象户困难。同时“七大帮扶行动”陆续进行,帮扶对象享受到廉租房补贴、“金秋助学”教育资助、医疗救助、孤儿等政策。15家包保单位共计电话联系59次,走访慰问29次,送上了大米、食用油、牛奶等慰问品,给予帮扶资金11500元。
(全媒体记者 汪秀兵 通讯员 杨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