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月13日凌晨4时50分,位于我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的大龙山铁矿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生坍塌事故,8名矿工被困井下,生死未卜…… 矿难发生的消息,即刻随电波传向各级指挥部门。市委书记韩先聪立即冒雨驱车赶赴事故现场,市长朱读稳当即终止正在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火速赶到现场。一时间,水利、供电、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紧急调集精兵强将,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大营救,在黎明时分打响了……经过全市上下4天4夜惊心动魄的生死大营救,在成功营救出5名幸存者后,营救工作在5月17日凌晨宣告结束。5月30日两名获救矿工已康复出院。另外3名幸存矿工目前身体状况恢复良好,不日也将出院。 矿难是不幸的,但整个抢险救援过程中,无时不在的情系生命、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崇高精神,是需要我们永远弘扬和传承的。市委、市政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专家组成员深思熟虑,科学决断;抢险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一件件,一幕幕,无不诠释着安庆人民团结拼搏、奋力崛起的勇气和决心。 矿难发生在黎明时分 “来人啊!快来人呀!矿井塌方了……!” 5月13日凌晨4:50,程国强明显失态的大叫声,顿时划破了往日里宁静的大龙山夜空。 “……井下那呜呜的风声,伴着坍塌的泥石流,就象追着我的脚后跟跑一样,太可怕了……!”踉跄逃出矿井的程国强,事发后5个多小时,与记者说起当初情景时仍如梦魇。 5月13日零时,上大夜班的程国强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收拾利索,背上矿灯与胡德祥、甘乐纯、查满香、邵帮忠、郑玉节等另外8名矿工一起下井,干着早已熟悉的工作,挖铁矿石。然而,谁也没想到,此刻,死神却在向他们步步紧逼。4个多小时后,一场我市历史上罕见的矿难,却让程国强的5名工友,在井下与死神搏斗了近88小时,3名朝夕相处的伙伴罹难。 位于宜秀区大龙山镇燎原村邵家屋附近农田中的大龙山铁矿,始建于1992年,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原为大龙山镇镇办企业,1999年改制为民营企业,由怀宁县明月矿山开发有限公司租赁,在册职工15人。该矿原为露天开采,1999年改为井采。2005年该矿又新建一个深达110米的立井与原有的斜井贯通,形成了开采系统,井下现有3个水平面,即-22米、-37米、-75米。经查,该矿共有两个出口,主井为竖井,垂直向下110米,使用绞车铁桶上下运输;副井为斜井,发生坍塌后已被泥石流封堵。据矿主及其他矿工报告,从主井口底部经过长约150米的巷道到28米处为一水平,以该水平向上12米为二水平,二水平向上16米为三水平。井下8名矿工作业时分散在不同水平面上,而且井内巷道狭窄,地质情况复杂。矿难发生后,井下供电系统遭彻底破坏。井下巷道、通风口错综复杂,淤泥过腰,异常寒冷,加上该矿现有的技术资料奇缺,除一张简易平面图以外一无所有。这一切给随即展开的抢险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风险。 有一线希望决不放弃 发生矿难的消息,随电波立即传向各级指挥中心。8名被困矿工的安危,顿时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省长王金山当即作出"有一线希望,也不能放弃,同时防止发生次生灾害"的重要指示。上午10时左右,副省长黄海嵩率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程传如一行赶到事故现场,与先期赶到市领导一起指挥抢救工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调度部主任王晋中等一行3 人,也于15日23时,赶到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工作。 为使现场抢险救援指挥工作达到统一、科学、高效,省、市、区三级,当即决定成立抢险救援领导小组和事故抢险救援现场指挥部。省安监局局长程传如担任抢险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市委书记韩先聪、市长朱读稳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几大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
事故抢险救援现场指挥部总指挥由朱读稳市长担任。指挥部下设综合组、事故抢险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和安全保卫组。并指定了严明的组织纪律,实行明确的工作责任制。指挥部要求各参与抢险救援单位和部门,要坚决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抢险救援工作信息畅通、政令畅通、指挥有力、保障有效。 面对突如其来的铁矿坍塌事故,我市迅速启动了矿山安全事故抢险救援预案。公安、安监、卫生、消防、国土、水利、供电和宜秀区按照各自职责和预案要求,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为随后适时展开的有条不紊的大营救行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现场指挥部密切高度关注抢险救援进展情况,并针对不断变化的井下情况,紧急抽调力量增援,适时成立了由省安监局安监一处处长李军任组长,地质、矿山、机械等部门专家为成员的7人专家组,为科学营救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由于当时井下水位高达4米左右,淤泥沉积严重。抽水、排淤、清障成为整个抢险救援工作的头等大事。专家组按照实施一套、准备一套、谋划一套的施救要求,迅速制定出了几整套科学抢险救援方案。决定采取双管齐下,一边调用8台高效抽水吸泥泵,同时投入井下进行排水、清淤作业;一边组织由武警消防、预备役官兵和强壮劳力组成的8个施救作业组轮番作业,全力为被困人员创造生存的必备空间。 千人会战生死大营救 矿难无情,人有情。在矿难发生后的4天4夜里,市委书记韩先聪、市长朱读稳及市各大班子领导,始终坚守在抢险救援现场,直接指挥、协调施救工作,并多次要求所有参加抢险救援的部门单位和人员,要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以挽救人民群众生命为己任,做到既行动敏捷,反应快速,又要冷静应对,科学决策;要坚持多层面专家决策,多组合方案调度实施;要处处体现干部带头,身先士卒、团结协作、不畏艰难、敢打硬仗的精神。荒芜露天的抢险救援现场还不时飘落着细雨,人群中不时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饿了,市领导们就与营救队员们一同吃盒饭,困了,就席地打个盹。每当救援人员从井下上来,韩先聪、朱读稳等领导同志都要上前亲自过问井下救援进展情况,随即召集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分析新情况,研究新对策,采取新措施,为全力营救被困人员,争分夺秒,夜以继日。 在抢险救援过程中,各施救部门和人员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顽强拼搏的精神,谱写出一曲曲呵护生命的赞歌。 市水利部门不等不靠,千方百计调集防汛抽水设备,保证了井下排水的急需;供电部门及时抽调精兵强将赶赴现场,紧急架设供电设备,确保了施救用电和夜间照明;公安部门随即调集近百名警力,及时疏导周围群众,维护现场秩序,保证了整个抢险救援工作秩序井然;宣传部门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为着力营造良好的施救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消防部门调集大批官兵和设备,积极投入到施救工作中,期间的感人事迹催人泪下;卫生部门在第一时间派出医护人员坚守现场的同时,精心组建医疗救护专家组严阵以待,为及时救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宜秀区主动集中人力、物力,在认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同时,及时派员上门做好被困人员家属安抚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作用。 架起通向生命的天梯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8名被困矿工鲜活的生命,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现场每个人的心。为进一步加大施救力度,真正做到科学施救。5月13日晚,指挥部决定,在先期到达并参与救援的铜陵矿山专业救护队的基础上,连夜从芜湖海事局紧急借调潜水员赶赴现场,进一步摸清井下情况;协调326地质队实施钻孔作业,为被困矿工送风送水做准备。与此同时,指挥部还适时请求安庆铜矿专业救护队和铜陵有色集团公司等相关专家赴宜,直接参与现场施救工作。经过两个昼夜的连续奋战,立井和斜井终于恢复了自然通风,排水、清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为即将实施的生死大营救行动,扫除了障碍。 指挥部当即决定,立即派出第一批救援队员下井摸清情况。市消防特勤中队副中队长疏国兵、班长张红旭、二中队副中队长汪帮银、班长付伟随铜陵矿山救护队员来到井下侦察。由于井下巷道内水还没被抽尽,泥石流、淤泥随处可见,救援队员只能趟在齐腰深的淤泥中艰难地向前跋涉,终于来到了28米处的一水平。 好消息是5月15日凌晨3时50分,从井下传出的。一时间,整个救援现场为之鼓舞和振奋。参与救援的专业救护队员和消防官兵,终于听到了被困人员微弱的求救声!指挥部当即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要接近被困人员又谈何容易,救援队员先要下到110米的井下,趟过一条150米长,一米多深的淤泥巷道,还要爬上28米高的垂直井壁。况且,巷道长时间被水浸泡,随时都有二次塌方的可能。指挥部与专家组经过反复推敲,精心谋划,矿泉水瓶、香烟盒、石块等一下子全成了他们手中演练的道具。几经论证后,指挥部果断决定,立即在井下一水平处搭建28米高的生命天梯,实施生死大营救。 根据指挥部命令,市消防特勤中队副中队长疏国兵带领班长周同磊与矿山救护队员一起,携带6部拉梯、挂梯、链梯、软梯,再次来到阴冷复杂,随时都有发生再次坍塌的矿井下。平时在训练中一部几十公斤重的拉梯两人操作都很费力,何况在井下要背上近50公斤的救援工具,趟过150米长齐腰深的淤泥,避开巷道内已被淤泥掩盖的多个巷井,一不小心滑下去,将直接威胁救援人员的生命。经过近半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将生命的"天梯"运到了离被困矿工上下28米的竖井口。官兵们与矿山救援队员在井下仅凭微弱的矿灯光,巧妙配合,在第一节梯子上,艰难架起第二节梯子,再在上面架设挂钩梯。通向生命的天梯,伴随着救援队员落下的汗珠,在两个小时后,升到了12米处。此时,新的情况发生了。如果继续再向上架设,不但作业难度大,而且危险性极大。消息传到地面,指挥部与专家组成员再次聚首,在相继采取架设木梯、攀岩等措施终不奏效后。指挥部和专家组决定,用地面爬电线杆的方法,在该竖井内原有的卷扬机钢缆绳上,每隔一段装上一个扣节,再挂上消防软梯,全力打通事后被国家安监总局负责人称为的"救生生命线",尽快实施援救行动。短短的28米生命通道,消防官兵与矿山救援队员,在井下苦苦拼搏了8个多小时。受冻、挨饿加疲劳,成了每个救援队员必修课不说,期间还发生了消防官兵在井下发生胃痉挛,被紧急送到地面实施急救;矿山救护队员也因疲劳过度,作业时从高处摔下,被送进医院治疗。 5月15日17时41分,沉寂了60余小时的大龙山铁矿救援现场,终于掌声响起。市委书记韩先聪、市长朱读稳及指挥部全体成员,早早地列队守侯在120急救车两旁,在为陆续安全升井的4名幸存矿工送去祝福的同时,更在为参与井下一线救援的消防官兵和矿山救护队员们,报以热烈掌声,以示崇高敬意。生死大营救行动,至此取得了重大突破。 矿工郑玉节绝处逢生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为了营救井下最后一名幸存矿工郑玉节,消防官兵和矿山救护队员们不得不再次联手,重返死神随时光顾的井下,又苦苦奋战、拼搏了27个多小时。 为确保所有幸存矿工安全升井,救援队员在井下立即展开了搜寻。经消防官兵侦察发现,在离4名刚刚获救的矿工所在的三水平前,还有一个百米长的上下拐弯巷道,一名幸存者双脚交叉着被巨大的矿石压在矿车下,身后又被铁矿车抵住,仅露出头部和胸部,无法动弹。如果立即搬运被压的巨石,可能会招致新的坍方发生,救援行动在15日深夜,再次被迫陷入僵局。 据救援人员报告,被困矿工虽然位于二水平巷道内,但要营救他必须要先上到三水平,再经过一段长约20米的斜坡,再通过5米高的软梯下至一条巷道内,然后趟过齐腰深的泥石流,穿过只有0.3米高的一个出口,才能到达被困矿工郑玉节身边。由于此时离矿难发生已有70余小时,被困矿工郑玉节身体已十分虚弱。指挥部当即决定,派消防官兵下井带上巧克力、葡萄糖等食品对被困矿工进行能量补充。当消防队员杨惠华、潘传文再次来到井下,登上通向生命的天梯时,竖井内碎矿石和水流还在不断地落下,两人相互提醒,缓缓地爬上拉梯、挂梯,登上扣在钢缆绳上,来回晃荡的软梯,终于到达了28米处的三水平。身材矮小的潘传文勇敢地站出来,杨惠华仔细地为战友系好保险绳,将他放入只有0.3米高的巷道口内。当潘传文来到陷入绝境近70小时的郑玉节身旁时,他流出了感激的泪水。
救人要紧!生命第一!这是指挥部和所有在场人员的共识和决心。在先后采取排浆、挖拽等多种方法不见效后,指挥部考虑到参与救援的消防官兵和矿山救援队员身体已严重透支。决定,连夜请调淮南救护大队增援。该大队接到指令后,于15日深夜赶到事故现场,在每人吃了块面包后,即刻下井作业。凭着他们丰富的事故处理和施救经验,与铜陵救护队、消防官兵冒着极大的危险并肩作战。最终采用千斤顶和在郑玉节头顶上方打入一根钢钎,固定一个滑轮,将他与矿车一起吊起,郑玉节成功脱险。 被困井下88小时的郑玉节获救了!安全升井了!此时,时钟已指向了5月16日晚8时47分。 “5·13”矿难,在经过4天4夜军民齐心奋战的生死大营救后,成功施救出5名遇险矿工,2名遇难矿工遗体升井后,现场指挥部于5月17日凌晨,宣布抢险救援工作结束。 从5月13日上午9:30,陆续实施的通风、排水、清淤、钻孔作业,到15日凌晨展开的生死大营救,再到17日凌晨整个抢险救援工作基本结束。“5·13”矿难共投入参加救援的干部群众和武警消防官兵千余人,车辆120余台,潜水泵8台、提水管2000余米,供电电缆4000余米。共排水4000多立方米,清淤200多立方米。据市武警消防支队事后统计,仅该支队就先后出动警力113人次,车辆45台次。期间有26名消防官兵59次深入井下,累计井下救援时间达480多小时。 一串串真实的数字背后,是信念,是顽强,是拼搏,更体现了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恪守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以挽救人民群众生命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人民军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敢打硬战的时代风貌;体现了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团结奋战、坚守职责的忘我精神。 矿难是不幸的,但抢险救援中涌现出的凝矛力、战斗力,将永远激励着全市上下全力构建“千亿安庆、活力安庆、和谐安庆”的信心和决心。本报记者 徐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