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宁海螺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大亮点。 本报通讯员 摄
一幅县域经济强劲发展的“八骏新图”在皖西南展开。 5月16日,省政府公布了2005年度县域经济考核评价结果,枞阳县再次进入全县动态指数考核前10名,从而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进入动态指数十强的县(市)。做强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市近年实施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重点之一。县域经济发展从2002年发力,经过三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迈出了重要步伐。 一个重要的转机 安庆的发展曾一度处于“小马拉大车”的困局。全市辖1市7县(其中国定贫困县5个),县域数超过全省(61个)11%。如何突破这一困局?县域经济在安庆被提上了重要战略位置。市委、市政府强调,桐城、枞阳、怀宁、潜山4个基础较好的县,要立足全市打头阵,放眼全省争“十强”,体现“争先”的要求;岳西、太湖、望江、宿松4个基础较为薄弱的县,要发挥后发优势,着力提速发展,体现“追赶”的要求。 高度统一的认识迅速转变为全市的共同行动。拉高标竿、竞相发展的态势日益形成,一举打破了县域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的胶着状态。从2002年到2005年,各县(市)生产总值由195.73亿元增加到285.2亿元,占全市66.4%。 这种被“逼”出的速度,不仅让他们饱尝了倒逼的“苦”,也初尝了发展的“甜”。2005年,8县(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7.1%、32.9%,高出全市平均增速14.4、10.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有7个县(市)超亿元,其中3个县(市)突破3亿元。 一组务实的举措 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归结为“四句话”:城乡统筹、三化互动、五个重点、富民强县。三化互动,就是以工业化为核心,把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五个重点,就是着力培育特色经济、主攻民营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壮大园区经济、提升劳务经济。按照这一思路他们坚持打“组合拳”,着力抓突破,解决关键问题。 一是抓工业支撑。坚持工业强县,大力实施骨干企业“翻番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各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15.94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41.9亿元,占全市的份额上升了5.9个百分点。一部分县(市)在区域内形成了建筑材料、汽车配件、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行业。 二是抓园区平台。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大力实施园区经济“倍增计划”,要求园区经济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市各县(市)共有省级开发区7家,总规划面积68.26平方公里,建成面积15.5平方公里,入区企业320家,2005年销售收入59亿元。一些县还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积极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 三是抓多元投入。坚持以“861”行动计划为平台,以全民创业为动力,努力做好争取投资、招商引资、启动民资、银行融资和资本运营“5+1”文章,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由2001年的45.0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3.2亿元。在东向发展中,他们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各县(市)招商引资近三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累计利用市外资金120多亿元人民币。 四是抓要素供给。在积极支持金融改革的同时,连续举办了三届银企业对接活动,县一级对接项目99个,实际投入资金13.67亿元。在对9家信用联社推行统一法人改革的基础上,今年选择岳西、桐城进行试点,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在用地上,突出重点项目和园区用地,在争取用地指标的同时,积极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基本得到了保证。 五是抓改革创新。怀宁作为全省试点县,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望江、宿松等县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改革农村流通方式,连锁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开始向农村发展,各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1年的60.6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6.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