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电子商务为主的信息资讯门户网站——www.aq365.com
网站首页 | 信息资讯 | 网上商城 | 企业黄页 | 人才市场 | 供求信息 | 房产交易 | 二手市场
消费e店 | 时尚生活 | 在线影院 | flash动漫 | 笑话频道 | 真情交友 | 电子相册 | 博客日志
您所在的位置:安庆热线> 浏览正文
安庆崛起:踏黄金水道向东
www.aq365.com  发布:2005-11-3 11:15:55  来自:转载  浏览:
安庆日报 责任编辑:刘满桂 电话:5570010-3011

    人逐水草而居,城依水泽而建。大河流域与黄金海岸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取决于其生命之水与水上交通。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是中国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也是连接东中西联动发展的“黄金纽带”。近年来,长江水运每年呈两位数增长,发展迅猛。2004年,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4.3亿吨,比上年增长39.2%,在有的港口,甚至出现阔别已久的“货找船”现象。

    安庆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是万里长江流经湖口进入下游的第一个城市,具有“吴楚分疆第一城”和“上控洞庭,下扼京口”的战略位置。素有“千年古渡百年港”之称的安庆港,于1982年和1985年,先后被国家批准为国轮外贸运输发货点和装卸点。1986年6月10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轮外贸运输一类口岸。1996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安庆港口岸对外籍轮船开放。至此,安庆港口岸成为长江北岸汉口至南通近千公里之间唯一对外轮开放的国家一类水运口岸。

    实施东向战略,加速安庆崛起,亟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沿江开发的破题谋篇。沿江开发是一个重大而系统的历史性课题,需要集社会各界智慧共同破题,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对有限的资源,既要利用好,更要保护好,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如此,才能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

   

    华阳港区,客轮消失后的等待

    本报记者 严 华 车过华阳,沿着一条坑洼不平颠簸的柏油路来到华阳港区。港务站的人员走了,候船室的大门锁了,码头上零星的几条船装着货物,这里已难觅旧日的繁华。

    望江县交通局的余副局长指点着港区不无感慨,2001年春运时,这里每天的客流量还有1万多人,相当热闹。2003年5月大轮正式停航后,这里只剩下货运了。

    港口管理处的罗全印处长是这里的老人了,他向记者介绍,华阳港是长江航线上唯一的一座不在城市的支农性大轮客运港口,在计划经济时代,望江县是全国的优质棉和商品粮基地县,上海的粮食、棉花,南京的牲畜、禽蛋都是经此运出,港区在当时非常繁荣。

    华阳港约自1621年开港运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华阳逐渐成为皖西南的商品集散地,物资中转中心,清末民初时,招商局曾在华阳设有大轮码头,安庆至九江的客运航班亦在华阳停靠。解放后,1966年恢复华阳大轮码头。

    望江县航运管理处一项统计显示,2004年华阳港港口吞吐量为87367吨(含磨盘港)。县交通局负责同志介绍说,华阳港现存两个港区,一个在江边磨盘洲的大轮码头港区,另一个在华阳河河口内华阳老街的地方航运港区,华阳港的综合通过能力总计为27万吨/年,据省航运普查显示,1996年港口吞吐量为19.3万吨/年。华阳港作为皖西南的一个重要港口,曾经是太湖、潜山、宿松及湖北黄梅等县物资水运的主要通道,现在太湖县的部分煤炭仍经此运输。

    按照省航运规划至2000年,华阳港港口吞吐量为28.6万吨/年,至2010年,港口吞吐量为41万吨/年。“现在的吞吐量离规划的目标还远远不够。做为一个老港口人,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很是惋惜。”罗全印处长感慨道。

    华阳港所在的华阳镇是望江县首镇,县城的所在地,望江县又是安徽省经济作物棉花、菜籽的重要产区。记者认为,在东向发展战略中,沿江开发的思路应该明晰,通过进一步加强华阳镇的建设与发展,转换老港功能,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优良资产,从而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港工联动、港贸联动、港桥联动、港城联动,实现望江经济新的跨越。

    在望江县港口管理处采访时,罗全印处长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文件。“现在正在按上级的要求制定华阳港区的建设规划呢。”

    望江县发计委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望江县在编制“十一五”规划设想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基本思路: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优势,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丰富的水运资源和岸线资源,扩建华阳港区等,构建干支通达、江河通达的水上运输系统,全面提高望江县水上客流量和货物吞吐量……华阳港在期待它重现繁荣的明天。

   

    “皖江第一渡”的追忆与畅想

    本报记者 杨雷平 黎明渐渐苏醒,汽笛声划破宁静,汇口渡口开始一天的繁忙,上千人在此乘船走南闯北……如今,这样的景象再难在这个号称“八百里皖江第一渡”的老渡口重现,过客稀少,从15岁就开始风里浪里的桂敬华每天和他的几个伙伴守着两艘渡船过日子,靠与路旁摩托仔聊天排遣寂寞。

    桂敬华今年46岁,是个善谈的中年人,在1987年之前,他开的是货船;1987年之后,他成了“赣湖渡001”号的船长,每天往返于我市宿松县的汇口与江西省九江市的湖口之间。汇口、湖口隔江相望,航程中要绕过一个长长的沙洲,“赣湖渡001”号每趟要跑50分钟左右。“以前过渡的人真多,想不超载都不行,每天都有上千人往来于渡口两岸。”桂敬华笑笑,“那时候,能够到渡口摆渡是‘争破头’的好差事。”

    汇口渡口建于何时,桂敬华不知道,他只知道渡船由木船到机帆船到轮船的变迁。“现在岸上有了高速、江上有了大桥,过渡的人一年比一年少很正常呀!交通发展了呗!”

    说着说着,“赣湖渡001”响起了汽笛,机舱里轰鸣起来,载着七八个乘客向对岸驶去。轮渡走了,还能等下一班:可渡口消逝了,还等得回来吗?

    于是,邓福田和刘秀枝就成了我采访的下一个目标。这对今年都是60岁的老夫妻在岸上开了一个小店,卖点香烟,兼给过渡客看看车子。他们原来并不住在这里,房子是十七八年前才搭起的,“那时候两边走动的人多,现在过去的、过来的基本上都是做生意的,人少。”渐渐地,由于陆路交通逐渐完善,渡口开始没落,到如今,“只剩下我们几个还守在渡口。”在过去,小店里每天都笑语喧哗,坐满了等渡的人;而现在大部分的时光,这对老夫妻都是透过柳林望着江水发呆。

    虽然生意不如以前,已过花甲之年的邓伯对现状还比较满意,“孩子都成家了,他们过得好就行了,我们有什么奢望呢?”每天中午,邓伯还会在渡口附近转转,找人聊聊嗑。邓伯说他会一直守在渡口旁,直到自己走不动的那天,“我喜欢这里的风凉水冷。”

    与桂敬华、邓伯他们的沉湎回忆相比,我更喜欢马金栾的爽朗。这是个小老板。我看见他时,他正伏在摩托车的座凳上与他手下十多个伙计计算着几天来的工钱。马金栾做的是木材生意,岸上堆放的那些段木是他准备运到江苏的。

    “大概有几百吨?能装几船?”

    “三四船吧。”他一边答着一边继续翻动着手中的帐本,“码头小了,要是再大点就好了!摆这么点货就挤了。”

    “会大的。”我意味深长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徜徉岸边,看江水东去,看船来船往。“或许,桂敬华他们明天起来时就发现八百里皖江变了样!”我想。

   

    一位官员心中的水运构想

    本报记者 杨雷平

    到岸山的时候,已是黄昏。蒙蒙秋雨中,从“海螺”厂区里伸出的两条自动运输线,象两只巨大的胳膊紧紧地拥抱着江岸。有几艘轮船在静静地“吞食”着从运输线上吐出来的熟料。

    枞阳县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余宗胜说,“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螺’专用码头的一、二期工程,到第三期建成时,这里将有7个5000吨级的泊位。”

    办公室里,余宗胜凭窗远眺,“早在唐代,长江便已‘弘舸巨舰,千舳万舻,交贸往返,未旦永日’了,经济发展,水运自然‘吃香’。随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运复苏是必然趋势。”

    枞阳县有沿江岸线80多公里长,其中深水区有27公里多,适宜建港口的地方很多。可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眼睛盯在陆桥交通上,而忽视了长江航运具有运能大、投资省、占地少、运输成本低、适于运送大宗货物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余说,“让黄金水道流淌黄金”不仅对缓解能源、土地、环保等危机,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枞阳的县域经济发展可以创造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眼下,打好‘长江牌’,利用好黄金水道,已被枞阳县列入今后工作的着力点。”

    但余宗胜也清醒地看到,“黄金水道”也给枞阳出了考题。因为从肩负的重任相比,“黄金水道”现在还只是发挥了“黄铜效益”,他风趣地比喻说,目前的形势是“航空音速,铁路提速,公路高速,水运萎缩”,长此下去,势必出现“一江春水空自流”的境地。他在分析时认为,莱茵河的航运能力之所以强,与流域地区发达的经济所产生的需求有直接关系。这给包括枞阳在内的长江沿岸地区的生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余宗胜的介绍里,枞阳要建码头的地方不仅仅只在江边,对菜子湖和白荡湖同样有“动作”,义津和雨坛是两个首先要被红笔圈起来的地方。“投资3个亿,300吨级泊位,四级航线,庐江的铁矿和本地的石英砂、玄武岩可通过水运通江达海”,他的话语虽然简略,且显示有着资金上的制肘,但看得出,对这个计划他是充满着信心的。

   

    皖江读水:以文化竞争力 提升区域竞争力

    本报记者 马 全

    历史长河的悠远流长,文化底蕴的沉稳深厚,自然环境的灵山秀水,使得居住在安庆的人们对故乡有着无法言喻的眷恋情感,也让安庆享有人杰地灵的“宜人之城”的美誉。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有着鱼米之乡特色的“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也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包袱,希冀中庸、平和的情调,而贪图安逸、清淡、闲适的生活,她所熏陶的人们似乎适宜于从事文静优雅的科技文化事业,不擅长于粗犷豪放野性的冒险闯荡拼杀,更直白地说,是缺乏些许足够迎接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勇气与魄力。

    近年来,皖江地区已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的核心增长极,形成了安徽融入“长三角”的对接点,而作为皖西南及华东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长江北岸重点水运口岸的安庆,在沿江开发中拥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追赶式前进,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安庆人深思的问题。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安庆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孕育了我们璀璨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安庆发展中最为珍贵的物质资本、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

    沿江开发的大潮推动各城市多方位开拓、多层次探索,激活了各类资源,又为区域性的文化协调发展创造了更为深层的互补空间,使得我们有可能充分整合文化资源,打出自己的区域品牌,并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区域形象。无论从历史还是现代来看,安庆从来不缺少“文化”,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陈独秀到两弹元勋邓稼先;从第一台蒸汽机的诞生到现代化的石油化工厂;从“桐城派”文化的繁荣到“现代诗歌第一人”海子;从“宜人之城”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更让人们意识到文化品牌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能充分发掘和利用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来获得巨大的经济潜力,才能更好地谋求自身的跨越性发展。

    当前的安庆,应当及时把握沿江开发的绝佳战略机遇,打破条块分割、单项建设的思维定势,走出一条符合安庆实际的经济、文化建设新路子,突出沿江优势,从文化角度入手,以文化竞争力来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从而在未来的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进一步发挥安庆的文化资源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沿江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于我们,不仅仅是孕育我们繁衍生息的母亲河,它更多承载着我们的过去的故事、现在的发展和未来的方向,它最终携着我们的希望与梦想奔向大海,融入蔚蓝色的海洋。海纳百川,靠的是无比宽广的胸怀;江河奔流,靠的是生机勃发的活力。在当前沿江开发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下,“开放”、“活力”、“魅力”“和谐”等等词语已经渐次成为正在崛起中的安庆的关键词,任何发展机遇都是稍纵即逝,“物与不取,反受其害;时至不迎,反受其咎”,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着力打造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开放性和竞争力的文化强势品牌,激活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感染力、激起文化凝聚力,以文化激发经济,以经济促进文化,打造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和谐安庆”,实现新世纪的新跨越。
(编辑:不详) 打印】【关闭】【顶部
+ 相关信息咨讯

·安庆崛起:踏黄金水道向东
·一青年妇女抱子投江 及时获救
·地产食品: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解读
·好心借手机 没想竟遭骗
·安庆市国土资源局迎江、大观分局正式挂牌成立
·安徽拟打造经济“金三角”
·安庆确保完成党报党刊发行任务
·安庆与海南航空集团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安庆邮送广告部分内容虚假
·“我靠捡废品完成了学业”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为“安庆热线”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字与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本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