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12月7日电 今年中国引进的最后一部好莱坞大片《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上映不到三周,内地票房已过8000多万元人民币,成为今年票房最高的一部进口大片。
影片在中国和全球同步上映让中国“哈迷”着实兴奋了一把,“哈利·波特”这个年轻的西洋魔法师,又一次在中国影迷中掀起了一股魔法旋风。
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宣传发行放映管理处处长毛羽介绍,2005年,中国引进的20部分账大片中,美国电影为16部,占80%。
事实上,自从1994年第一部美国大片《亡命天涯》以利润分成的分账形式进入中国以来,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中国人的生活。
北京大学学者戴锦华在其《1995中国电影备忘录》一书中写道:“1994年11月,《亡命天涯》于北京首映时,电影海报上方赫然大书‘改革年代,激烈论争,电影市场,风险上映’。”
如今,这样的海报断然不会出现,中国人早已习惯于舒舒服服坐在影院里享受好莱坞“大片”。
最近在美国国家记者俱乐部的演讲中,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2000年至2004年,中国从各个渠道进口的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影片占40%到50%;其中,在电影院放映的211部进口影片,53%是美国片。这五年当中以分账方式进口的影片是88部,美国影片为70部,占80%。
随着引进外国电影的增加,中国电影华表奖和金鸡奖先后设立了译制片奖项,《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阿甘正传》等好莱坞影片均榜上有名。
而按照1999年中美双方就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的双边协议,中国政府将不对电影的进口保持配额,将允许以利润分成的方式,进口数量不限的美国电影。
在引进外资方面,中国也相继允许外资以不超过49%的持股比例建设、改造电影院和建立合资影视制作公司。2004年10月,美国华纳影视公司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浙江横店集团组建了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影业公司——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随后,索尼-哥伦比亚公司和中国电影集团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也共同组建了华索影视数字制作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由于发达的经济文化水平和电影的制作水平,美国电影容易在市场接受程度上处于上风。“美国大片从一个层面会争夺中国电影市场,另一个层面也会在创作手法、理念上促进中国电影的进步。如果它能和当地文化融合得好,是能产生共赢局面的。”尹鸿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迅认为,好莱坞电影由于能使“商人赚钱、百姓娱乐”,在世界各地都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而它在当地必然产生文化冲突的同时,也客观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建设。
确实,如今中国的一批制片人和导演已经开始借鉴美国电影制作和销售模式,拍摄中国的大制作影片。张艺谋近作《英雄》和《十面埋伏》虽遭多方批评,不仅成为至今中国票房收入最高的两部电影,而且成功地进入了北美市场。而业内普遍认为这两部电影明显受到捧回奥斯卡小金人的华人导演李安《卧虎藏龙》的影响。
陆亚女士和她11岁的女儿都是“哈迷”,她认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对于培养想像力很有益处,此外,由于“哈利·波特”是在很多童话和神话素材基础上创作的,她女儿还查了很多相关素材,增长了知识。
“‘哈利·波特’已经成为我和我女儿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陆亚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