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版 一年五六千元的学费对于中高收入群体来说,或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这笔费用就像是压在他们身上的一座大山。“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时”。可是因为贫穷,许多已经步入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贫困学子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的呢?记者不久前走访了我市一些贫困大学生。
年仅11岁时,他就背着25公斤重的粮食,一步步在大山中穿行上学,爬过的山坎自己数都数不清……他叫陈虎,家住太湖县弥陀镇一处海拔500多米的闭塞山窝里,兄弟姐妹4个,他是老大,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地多,但由于是山区,能种的经济作物产量极低,全年收成折合人民币还不到1500元。去年,陈虎考上了江西省南昌市一所大学,在那个消息闭塞的山坳里,陈虎这个全村唯一的大学生让那个小山村沸腾了。
陈虎告诉记者,自从去年9月份到南昌读书,他已经有一年时间没有回家了,学校放寒暑假,他都在当地打零工。这次要不是奶奶生病了,想念他这个长孙,他是怎么也舍不得花100多元路费,在这国庆节回家的。
陈虎告诉记者说,去年8月,当他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父母高兴得几夜合不拢眼,然而,那份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高额的学费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陷入了愁苦之中,最终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勉强筹措了1200元钱,但这离三四千元的学费相差甚远啊。一个月后,在欠下学校数千元的学费后,陈虎坐进了大学课堂,然而生活的穷困却让他时刻担心辍学。陈虎对记者说,他一边学习,一边不停地寻找勤工助学的机会,有时他不得不在南昌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四处奔波,在大街小巷里发商品广告,为一些企业促销产品……有一次,他到一个居民小区去推销产品,因劳累过度,忽然眼前一阵头晕目眩,之后就倒了下去,是小区内一位好心的阿姨将他背回家里,照顾了好一会。
陈虎告诉记者说,幸运的是,不久前,学校增加了一些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他谋得一份“送货工”的职位,每个月有200多元的生活补贴。陈虎说,有了这点钱,他可以安心地坐在教室里上课,不用再为出去谋生而旷课了。但这也是他在大学里全部的生活费用了,一想到还欠着学校一笔不菲的学费,陈虎的心里就很不安,因为离他还清学费的日子还很遥远。 本报记者 杨宏伟 005年10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