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顾欣的生前留影(2004年11月摄)。新华社发(潘磊摄)
他是一个年仅22岁的黑龙江小伙子,4年前来北京上学,刚刚工作一年。今年5月,他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11月25日不幸病逝。他的父母要面对的是孤苦的后半生以及为儿子治病欠下的20多万元的债务。弥留之际,他以口述的方式托朋友在网上发表了一纸“绝笔”信―――“谁来拯救我的父母”。3个多小时之后,顾欣―――这封信的作者便离开了人世―――
“倾家荡产也要治好儿子的病!” 今年5月8日,大学毕业在北京搜房网工作了仅仅两个多月的顾欣,因鼻腔突然流血不止,在中日友好医院查出患了白血病。那一天,他哭了,对一位朋友说:“我自己不怕什么,就是担心我爸妈怎么办?”
顾欣的父母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个农场的下岗工人。这些年,他们靠着辛苦操持的一个小废品收购站供儿子在北京读完了大学,眼看孩子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他们想,苦日子总算熬到头了。
接到儿子患病的消息,他们的心像被撕成了碎片。“倾家荡产也要治好儿子的病!”父亲揣上家里仅有的8000元钱匆匆赶到北京,母亲后脚又揣着从亲戚那里筹集到的8万元钱,也匆匆赶到北京。
第一个月,他们带来的钱全部花光;第二个月,他们回去卖掉了不大的住房和赖以为生的废品收购站;到第三个月,他们只能靠借贷款了。很快,他们背上了20多万元的债务。当借钱都已经没有着落的时候,父亲甚至想到了卖血、卖肾……
聪明的顾欣从父母疲惫和焦虑的面容上,体味着他们点点滴滴的心思。这个22岁的年轻人,几乎是以自己生命的加速燃烧,减少父母不堪的重负。
父母在北京的临时住处离医院有4里路,为了节省每趟来回4元钱的车费,他们总是走着来走着去。顾欣劝不下,心酸。父亲回老家筹钱的日子,为了少让母亲往医院跑,又免她一个人在屋子里孤单,他便请同学把母亲最喜欢的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刻成光盘,送给她看。
病情严重时,他的口腔红肿溃烂,疼痛得无法进食,但那天吃饭时,看到母亲忧伤的目光,他立刻端起一碗粥,大口大口地喝下。母亲笑了,他也笑了,护士却把头扭向一边抹泪。
看着不到50岁的母亲在短短几个月长满一头白发,他很心疼。他去世前5天,执意让母亲染了头发,他抱着母亲高兴地大叫:“看妈妈多年轻!”
“谁来帮帮我的父母,让他们能无牵无挂地活着……” 顾欣同病房的两位病友都是70多岁的老人,他称他们为爷爷。他常为爷爷们倒水端饭,老人夜里上厕所,他也起身帮助。平日里不输液的时候,他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鹿,在每个病房之间穿梭,有谁心情不好,他就陪着坐上一会儿,讲个笑话逗人开心。
11月4日,歌手羽·泉到医院看望他时曾送给他一个笔记本,让他“把自己的快乐记录下来”,顾欣因此满心欢喜地计划着要写点儿东西。
但是急转直下的病情剥夺了顾欣记录快乐的机会。11月14日,顾欣的癌细胞数量陡然上升,他很明白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对病床前的好朋友潘磊说:“……我想,不如给我爸妈写50封信,我死之后,他们每年看一封,让我的信陪着他们一直活到100岁。”
可是无情的病魔再次把顾欣的心愿扼杀了。转天他就陷入了40℃的高烧状态,口腔溃烂,呼吸道肿胀,吃饭喝水都成了极大的困难,喝水变成了用吸管吸水,最后只能用棉签蘸水。
11月24日,顾欣去世的前一天。他每一次呼吸都是费力的喘息,每说一个字都是竭力的嘶喊。可就是这样,他还是拽下氧气面罩,把父母赶出病房,将自己不甘心、不放心的事都交代给潘磊。
第二天,搜房网站上出现了一封令无数人震撼的“顾欣绝笔:谁来拯救我的父母?”。
“每晚,总要假装先睡,让陪护身边的父母也能早点休息,偷偷地睁眼,看着父亲母亲熟悉的却憔悴的面容,眼泪禁不住地往下流……”
“……此时此刻,我不求我能活着,虽然我知道没有了我,父亲和母亲不会真正开心地生活,但我只希望父母能健康无忧地终老。”
“谁来帮帮我的父母,让他们能无牵无挂地活着……” “绝笔”信发表的第二天―――11月25日晚8时,顾欣走了,他是躺在母亲的怀里走的。走时,他的脸憋得通红,攥着拳,蹬着脚,使足全身的力气喊出了最后一句话:“爸爸妈妈,我太爱你们了!下辈子,你们给我当儿子,我要把所有的爱都给你们!都给你们……”他慢慢地闭上了眼,脸上挂着两行晶莹的泪水。
“有我们在,你们将不孤单!” “顾欣绝笔”自网上发出至今,点击率已达7.5万多人次,无数人在网上留言。“珍惜我们的生命,珍爱我们的父母,善待我们身边每一个爱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让人间多一点温情。”
许多人向顾欣父母伸出援助之手。一位姓范的山东姑娘说:“我在北京打工,明天就发工资了。我想捐点钱,人间自有真情在,希望你们多保重!”
顾欣搜房网的同事们,在短短3个小时内,就把两万多元捐款送到了他的父母手中。他们还自制了一张爱心卡送给两位老人,上面写道:“有我们在,你们将不孤单!”
顾欣的朋友们―――群像顾欣一样阳光朝气的男孩女孩,他们对顾欣的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失去了一个儿子,可还有十几个孩子,顾欣对你们的爱也是我们对你们永远的情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2月06日 第四版)
作者:仲吾